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庞敏,我来自额尔古纳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今天将跟大家分享这本名为《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回忆录。
本书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真实记录了切尔诺贝利核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它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然而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58秒,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事故导致数十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全书以访谈形式记录了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参与火灾抢救的消防员、抢险队员,核电站清理人员,警察、飞行员、驾驶员,当地疏散区的普通百姓……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大部分都没有被刻在墓碑上,而是永远被留在了隔离区或是医院里,只有亲友们在几十年的时光流逝中依然铭记着他们。但除了能从书页中感受到的迷茫无措或是彻骨绝望,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人性在面对灾难时闪耀的光芒。我们能够从一行行文字中看到对当时僵化官僚体制的控诉,但更多的是对人们非凡的精神、勇气和意志的感动,因为他们在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战,为祖国的责任、荣誉和忠诚而战,为一个民族平安的未来而战。这场20世纪最可怕的科技灾难是新历史的开端,也是预见。
读后感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人类从不缺少灾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所以不必焦虑,只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只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既不消极避世亦不杞人忧天,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好的生活是当下!就是此时此刻!
——第一检察部 喻晓静
在这样的灾祸面前,弱小的人类真的不堪一击,纵然我们曾征服珠峰,越过沙漠,乃至改造这颗“蓝星”,在这样的灾害过去诸多年后,作者听着当时的那些人对那年那件事的娓娓道来,书中所描绘的切尔诺贝利渐渐清晰起来,但愿一切过后人们能够再去勇敢的生活,勇敢的去追寻,愿逝者安息!愿这样的事件更少的发生,也愿所有人相信爱情,哪怕知道世界的尽头!
——第二检察部 杨建龙
清冷而孤绝的切尔诺贝利,“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将这里的牛奶挤完又倒掉,另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将它们偷出去贩卖。接过从诺贝利归来的父亲手上的帽子,每天不离头的向小伙伴炫耀,两年后突然获得了脑瘤的馈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人类从不缺少灾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以外哪一个先到,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既不消极避世也不杞人忧天,但愿一切过后世界依旧车水马龙,人们能够再去勇敢的生活,勇敢的去追寻!
——第三检察部 吴竹丽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它就像一位缓缓到来的叙述着在讲述一个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可感的,才会让人觉得来自心灵的震撼。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核事故中有多少人遇害,不是核事故污染了多少地区,而是一个个在这核事故中挣扎的生命。
——办公室 蔡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