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好书分享,书的名字叫《周恩来,最后600天》,作者名叫顾保孜、杜修贤。这是一本独特的伟人传记,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它如实且细腻地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岁月。自1972年5月12日发现癌细胞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总理经历了大小手术13次,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离世时体重已不到60斤。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风烛残年,面对百事维艰、百废待兴的国家,他像一头老黄牛,忍辱负重,奋力前行。这时的总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批判极“左”思潮、“组阁”、“反对经验主义”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苦心孤诣地推动千疮百痍的国家恢复建设与发展,竭尽全力地支持屡经磨难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国总理周恩来,生前没有子女,死后没有墓穴,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了祖国的土地,他是人民的总理。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四年,人民对总理的怀念、景仰之情却从未消减,而是与日俱增。《周恩来最后600天》呈现给读者的是周恩来一生中最悲情也最无奈的一段人生经历。总理是一位无私无畏的伟人,他的一生波澜跌宕,雄浑壮美。总理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圣人,他的一生博爱无私,平易近人。他在得知自己病情真相的时候,找来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道谢、告别。他的朴实真诚,他的谦和慈爱,让所有的人感激涕零,永志难忘。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沉重、伤感与离情,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浇灌在了他所热爱的大地与山河,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精彩节选
邓颖超回忆说: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他对我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我回他,“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邓颖超经常守候在丈夫身边,从精神上给周恩来很多的关怀和慰藉。在充分估计到自己“时间不长了”的时刻,对于“后事”的安排,自然成了他们商量的共同话题。
有一天,周恩来感觉自己精神还不错,他让妻子坐到病床边,两人又说起话来。周恩来主要说自己的病情,他让邓颖超问吴阶平院长,他的意思是说,我走以后,不仅不要责怪任何人,而且要感谢医疗组和关心照顾他的所有人。这些话说完,重病中的周恩来突然张开嘴唱起了《国际歌》——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却也让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唱完这两句,他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妻子深情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
此时的周恩来自知病已无治,因此提前向大家致谢。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周恩来也没有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没说过半句沮丧消极的话。
当时双方都知道,最后的诀别不久就会残酷无情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然而双方把没有说的话始终埋藏在各自的心底,而且是永远地埋藏在了心底。
读后感
《周恩来最后600天》这部书呈现给人们是周恩来一生中最悲情最无奈的一段人生经历。该书资料翔实、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感人,是人们学习周恩来、怀念周恩来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作为共和国首位总理,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在国际社会享有崇高威望的伟人,从其因患重病到逝世的20个月600天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共做大小手术13次,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他以坚强意志忍受巨大的病痛,心中始终牵挂着人民、牵挂着的党的事业,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党和人民。
——政治部 郝枝平
癌症对总理健康的损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总理那么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到最后都表示“我绝不应再逞雄了”,他“躺在病床上,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的,很少说话。他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当邓颖超把总理的病情如实告知他的四位秘书时,他们“顿时觉得天旋地转,泪流满面”。我们为被病魔摧残得奄奄一息的周总理心痛,也为当时共和国被人为地折腾得动荡不安的危局而心痛。我们敬重周总理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敬重他的大智大慧和无私无畏。周总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他看淡生死,看淡身后事,与妻子约定死不留灰,让生命的最后一步走得潇洒而又彻底。细心的读者或观众都知道,总理人生的最后几年,直到临终,他身上都佩着一块“为人民服务”的徽章。
——政治部 高柔佳
书中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写的非常质朴纯美,把总理平凡的生活细节和形象描写得如此到位,那深厚的情感,勾起我的阅读兴趣。打开历史,毛泽东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的广州。他们从1925年共事,到1976年相继谢世,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之久。他们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生涯中,谱写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篇章。
——第一检察部 孙国明
44年前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有人停住了脚步,现场安静了下来,人也越聚越多,尤其是一些年长的人,脸上流露出悲伤的表情。
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检察官,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长辈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对周总理的爱戴与深情没有切肤的感受,但这并不妨碍我被这本书深深打动。在我心里,书中的周恩来总理,是一个老人,一个病人,当时的年纪本应该儿孙绕膝,颐养天年,本应该关注身体,好好治病,可因为他是总理,在当时复杂而敏感的政治环境里,必须要出来支撑危局。这是一位患癌两年的病人的工作情况,它不是一天一天的记载,也不是一字一字的记录,而是一滴血一滴血的流淌,是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终点的脚步。
——第二检察部 孟影
